为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凝聚奋进力量,讲好人大故事,营造“在人大、爱人大,懂人大、讲人大”的浓厚氛围。11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我的人大故事”朗读分享会。现陆续将9 个优秀篇目进行展示!
在时间的长河里,三年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浪花,但我来人大的三年,时光仿佛被赋予了别样的厚度,每一年都留下了不同的成长印记。接下来,我想用三句话、三组照片与大家分享三年来,我与人大的故事。
2022年8月10日,那是,我来人大的第三天,初来乍到的新鲜劲儿还没有消散,就被通知前往陈列馆。去之前,我满心期待,想象着那里会是怎样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景。然而,当我真正到达现场后,刺鼻的油漆味扑面而来,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工人师傅们抬展板、刷墙、安装灯光,说话都需要扯着嗓子喊。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忙碌而混乱的场景,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我还能回原单位吗?”
冷静之后,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成长的新阵地。
自那日起,熟悉首届人代会、背讲解词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那时,首届人代会于我而言,像一本古老而厚重的书籍,神秘而陌生;讲解工作,更像一团迷雾,让我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方向。穿梭在展馆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红色文化的滋养、不是民主氛围的迸发,而是责任与抗拒在内心的激烈拉扯。当时的我,可以用“强作笑颜纠结藏”来形容。
而一次特殊的接待改变了我的想法。2023年5月,展馆里来了一批观众,他们是首届人代会亲历者的后代。讲解结束后,一位老人亲切地对我说:“小姑娘,你今天讲的真好,首届人代会的故事,之前也听父亲讲起过,今天来到展馆亲身感受后,更加重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父辈们的怀念。”那一刻,我被深深的触动了。之后,我真正地投入到首届人代会中,去探索它、了解它、研究它。慢慢地,我对首届人代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有感情。
2023年8月,《石家庄人大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在编纂《石家庄人大志》的过程中,我5次走进档案馆,一摞摞案卷,一份份文件,一行行文字,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带入了那场民主的盛宴……
庄严的会场,热烈的发言,刘秀峰、阎金芬、陆春长、张吉子……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真切地站在了我的眼前。
我听到一名七十多岁的家庭妇女勇敢地说:“过去女人的名字不能告诉外人,你们怕羞俺不怕羞,俺叫张吉子,我也要投票选代表”;陆春长真诚地说:“一天不死,我就要为群众办一天工作”。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心声,也是全市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与追求,更是革命先辈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铮铮誓言。
在档案查询中,我探寻到了历史的真相,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伟大,真的是“史海寻真敬意深”。
人大志编纂完成后, 我再次走进展馆,庄严的穹顶,肃穆的雕像,在鲜艳的中国红的衬托下,是那么的庄严神圣。仿佛每一件文物、每一行文字、每一张照片都在向我诉说着这背后的民主故事。在这个神圣的空间里,我感受到了先辈们的热血与激情,体会到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我深知,今天的民主成果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们用他们汗水和生命换来的。
2024年6月,在《石家庄人大志》总结大会上,我分享了自己的“寻根”之旅,这不仅是对首届人代会的探索之旅,也是我的学习与成长之旅。三年的时间,我逐渐揭开了首届人代会的神秘面纱,读懂了深藏其中的民主故事,理解了蕴含其中“对党忠诚、人民至上、发扬民主、勇创范例”的红色精神。可以说,三年的“寻根”之旅,我是“收获满满幸福归”。
如今,回望过去的点点滴滴,方知责任与热爱的交融,当我们以敬畏之心仰望历史的细节,那些熠熠生辉的场景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首届人代会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她像一束闪耀的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作为一名年轻人大干部,未来,我将怀揣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在人大,讲人大,爱人大,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奋斗中创造美好未来。







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