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人大工作参阅资料2017年第19期

日期:2017-10-13 11:03:23研究室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中国人大:创新是我国互联网立法的必由之路

         提升司法办案质量效率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聚焦最高检新司法办案机制五大热点问题

         对人大监督公开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做好人大宣传工作重在研究

 

中国人大:创新是我国互联网立法的必由之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正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及时高效的平台,大力推动了产业升级,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层出不穷,但诸多热点法律问题,如网络安全、互联网金融监管、网络电商运营监管、互联网电信诈骗、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密切关注,也引起立法工作者深刻思考。

    依法治国,就必须依法治网。依法治网就要用法治的思维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用法治的方式完善互联网领域的治理。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为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相适应,包括立法工作在内的法治建设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度创新。

    立法理念要创新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加强互联网立法工作,全面推进互联网法治,是摆在立法机关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为互联网的治理带来全新挑战。立法者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了解程度远不如企业和创新者本身,如何制定出既促进互联网市场发展,又适应互联网法治需要的法律,是立法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不仅是一个新的技术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利益空间,同时也是国家主权空间。基于互联网的特性,我们立法工作者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明确预期上做文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立法者角色要创新

立法者要从做“规制创制者”和“秩序的维护者”的理想中超脱出来,做产业的学习者、观察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构建体系化的互联网治理模式,使创新发展与依法管理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真正做到依法治网,需要我们常怀敬畏之心,虚心学习新的事务,积极适应新的信息社会,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始终解放思想,俯下身去,虚心向互联网企业和创新者学习,深入参与互联网活动,充实互联网知识,对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意见,从民意中汲取立法的动力和营养。

立法方法要创新

良法才能善治。一部法律制定得好不好,关键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法律不仅要“好看”,更要“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实体经济各领域,进而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形成聚合效应。“互联网+”挑战无处不在,对传统行业产生的冲击尤为明显,影响了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将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和人们的消费模式。新的产业形态带来了新的法律风险,呼唤我们用新的法律去规制。互联网立法会涉及更多部门职权和更多人的利益,因此,中央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同配合,避免部门分散提出立法需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创新立法方法,充分发挥立法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互联网立法方面,建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统一的互联网立法起草小组,进行互联网法治的顶层设计,提出具体法律草案,从源头上达到协同立法的目的,避免部门利益法律化。

立法反馈机制要创新

    国家立法机关很难直接面对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问题,无法用一种法律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在建立完善的立法论证程序,提高法律前瞻性的基础上,创新高效的立法反馈机制同样必不可少。及时反馈互联网迅速发展变化中的问题,必须同样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迅速传播的平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可考虑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互联网立法信息采集点,全面掌握互联网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立法的需求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推动互联网反馈机制、信用机制、监督机制等便捷有效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学习门槛和成本,让行业协会、广大民众参与到互联网问题的反馈当中来,可以适时地发现“痛点”问题,还可以及时反映其法律诉求,为立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互联网拓展民意渠道、进一步增强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是互联网时代立法的鲜明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因此,互联网时代也给人大监督行政及司法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渠道,增强了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人大工作者全面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摘自《中国人大网》苏泽林 文)

 

提升司法办案质量效率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

——聚焦最高检新司法办案机制五大热点问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从今年10月起正式运行新的司法办案机制,进一步明确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落实“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要求。最高检有关负责人就建立运行新司法办案机制五大热点问题做出全面解读。

随机分案为主 防止人为干预

最高检机关建立了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承办确定机制,同时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专门新设立了分案平台,对随机分案的,由电脑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将案件随机分配给承办检察官。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检察长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检察官办案组或独任检察官办理。实行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承办确定新机制,有利于防止人为干预,更好地从源头上规范办案行为,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绩效考核。

最高检检察长等都必须参与办案

根据履行职能需要、案件类型及复杂难易程度,新办案机制设置了独任检察官和检察官办案组两种基本的办案组织形式。根据新的机制,最高检检察长、副检察长等院领导和业务厅局的负责人都必须参与办案。根据《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规定,检察官必须在司法一线办案,并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担任院领导职务的检察官办案要达到一定数量。业务部门负责人须由检察官担任。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司法责任制改革实施意见(试行)》规定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检察官办案组的,为主任检察官;参加同一办案组的,依序或者根据检察长指定担任主任检察官。

建立司法业绩档案 一人一档

入额检察官的业绩考核问题是新办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检察官业绩考核对业绩本身的考查、评价更加全面、深入、细致,而且考核的程序更加严密,考核的结果对于检察官个人影响也更加重要,关系到绩效收入、等级晋升、进退留转、纪律惩戒等重大事项。考核更加关注办案业绩本身,包括工作量、质量、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情况。新司法办案机制全面推行司法业绩档案,并实行一人一档,主要记录检察人员业务办理情况,以及对其办案活动开展流程监控、诉讼监督、控告举报、质量评查、业绩考核、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情况。

案件全程可追溯、进度可视化

新司法办案机制要求所有司法办案工作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上运行,实现案件全程可追溯、进度可视化。同时,强化流程监控,通过互联网公开办案流程信息、结果信息、法律文书等,构建起“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评查、公开透明”的办案监督管理机制。在对办案检察官的监督管理方面,将建立健全检察官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司法业绩档案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检察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对有违纪违法行为或司法过错行为的,严肃追究责任。

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层次

新司法办案机制更加凸显司法特征,强调司法的亲历性,更加符合司法规律,符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新司法办案机制对检察机关原来的办案审批程序进行扁平化改造,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不符合司法规律和检察规律的审批层次。同时,更加突出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明确了各层级检察官权力清单,有助于落实“谁办案谁决定、谁决定谁负责”。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实和新的办案机制的实施,检察机关将在办案中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高检机关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摘自《新华社》丁小溪 陈菲  文)

 

对人大监督公开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监督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人大将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定期对外公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对人大监督公开工作思想认识不高,制度措施落不实,对外公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问题。

监督公开不全面。依照监督法的规定要求,人大监督整个过程和履职行权的整体情况,包括监督选题、视察调研、会议审议、审议意见落实办理、结果反馈都要向社会公开。但实际上,在一些地方人大监督情况对外公开的内容和范围较窄,且随意性较大,有的图省事、怕麻烦,所有情况一律不对外公开;有的地方人大在一般情况下也只是简单地将会议议题、审议意见及处理结果公开了事,纯粹是应付差事。

监督公开不及时。人大监督工作涉及面广,时效性强,无论是议题征集和确定,组织开展议题视察,还是会议审议、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审议意见的落实办理,结果反馈,民主评议,票决测评等都应当场或适时对外公开。可时下在一些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对外公开不及时,随意性较大,有的以保密为由不当场对外公布;有的对外公开也是“昙花一现”,遮遮掩掩;有的对外公开全凭领导意志和个人情感,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完全没有时效观念,致使公开透明度不高,效果欠佳。

公开的渠道较窄。就目前各级人大对外实施公开的总体情况看,公开缺少载体和平台,手段比较滞后,多采用传统固定的人大报刊、会刊、会议纪要等文字形式和在公示栏上发布公告对外公示,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百姓问政、现场直播等现代媒体平台对外公布的较少,局限性强,社会影响面不大。

解决的方法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思想认识不高,相关制度不健全,措施保障不到位及体制机制的影响制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要从转变思维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入手。

建立完善公开制度,使人大监督对外公开有章可循。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明确,人大监督工作向社会公开是监督法的规定,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具体体现。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当前,要在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严守保密条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工作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大监督公开制度,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范围、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真正实现从议题征集确定,到开展视察调研、组织会议审议、意见反馈、跟踪督办落实“五公开”,促进人大监督公开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

扩大公开范围,实现阳光透明。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和人大制度要求,凡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的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的一律对外公开。不仅监督情况要公开,监督过程要公开,监督结果更要公开。要实行监督计划、监督内容、监督议题、监督结果公开,及时将人大及其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开展立法和执法检查计划、视察调研和重点工作监督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公诸于众,使公开贯穿于立法征集、监督选题、视察调查、会议审议、意见反馈、督办落实的监督全过程;对人大常委会听审重点工作,开展民主评议,专题质询询问,现场票决测评的情况,要借助舆论宣传,积极造势,逐步实现向社会全面公开,达到公开透明。

拓展公开渠道,确保公开效果。提高公开程度,重在搭建公开载体。各级人大要善于根据监督内容和进展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公开方法。时下,除了改进公开手段,继续采用和巩固提高传统的广播宣传、编发会议纪要和会议公报及会刊、报刊发布、公示栏发布公告外,还应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微信、电视、媒体直播、百姓问政等现代信息平台和新闻载体对外公示,向社会公开。要正确处理好强制性公开与一般性公开、现场公开与媒体公开、常态性工作公开与重大事项公开之间的关系,对人大监督的重点工作、专项视察、专题审议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会现场直播、对外发布;对人大决议决定、会议公告、通过的相关报告应分清轻重缓急和对外发布的时间长短,在人大内部报刊和网站媒体适时播发,以增强公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时刻关注社会舆情,聚力热点难点,不断拓展社会影响面,力求公开直观生动,形式灵活多样,确保人大监督公开的实际效果。

(摘自《陕西法制网》张天科文)

 

做好人大宣传工作重在研究

 

人大宣传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人大宣传工作重在做好五个方面的研究。

研究工作打基础。只有对人大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把握,才能在人大宣传工作上得心应手。主要把握好“四点”:看成效,找亮点,对人大工作中每年、每季度、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研究,把工作中的亮点、成效、典型,做为宣传的重点;看“门道”,找热点,把人大监督经济建设、环保生态、民生事务等热点做为人大宣传的又一重点;看对象,找闪光点,把代表的典型事迹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展示代表风采;看活动,找结合点,把人大组织的有关部门的视察、调研、听取汇报等活动,相关部门如何接受人大的监督,落实人大常委会决议和代表们的建议,做为宣传的好素材。

研究阵地抓特点。认真研究各级人大媒体的特点,做到量体裁衣,使稿件符合媒体特点,有的放矢,以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做到把握形势,使稿件符合时代特点,把脉时代主题,掌握人大节奏,奏响人大旋律;交好朋友,使稿件符合编辑特点,稿件发出去以后,及时和编辑联系,及时征求编辑的意见。

研究法律找题眼。重点要研究代表法,找准代表履职要求、履职内容、履职规范,写好代表履职大文章;要研究选举法,尤其是选举机构的成立、代表名额的分配、选区的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的提出、选举大会等方面的要求,写好民主法治大文章;要研究监督法,把握监督程序、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写好监督大文章;要研究群众关注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医疗卫生、网络、文化教育等,写好民生大文章。

研究稿件求新意。做到标题新,可采用数字、诗句、对联等多种形式作为稿件标题,让人见了标题,就有读下去的冲动;做到语言新,善于借用群众语言,巧用古语、俗语、名言警句、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增加稿件的可读性;做到内容结构新,可采用正叙、倒叙、插叙等多种叙述形式,增加稿件的生动性,讲好人大故事。

研究生活积素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要多读,不仅要读人大方面的新闻和书籍,还要多读人大以外的文章和书籍,拓宽知识面,视野开阔方能写出好新闻;生活中要多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认真研究新闻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和效应,深思熟虑方能写出好新闻;生活中要多跑,深入实地采访、调查,脚踏实地方能写出好新闻;生活中要多写,勤动手,多记录,常积累,勤于练笔方能写出好新闻。

(摘自《人民代表网》严志军  文 ) 

来源:研究室